
当引擎盖上的气流条纹在眼前掠过,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握紧了方向盘。上周终于借到了小米 SU7 Max 创始版,迫不及待地前往城郊的天马赛道,毕竟全网都在盛赞其 673 马力的强劲性能,不亲自试驾总觉得意犹未尽。
刚将驾驶模式切换到运动 +,仪表盘上的功率指示条就开始轻盈跳动。副驾的老周突然提醒道:“电量 98%,赶紧测试。” 我一脚踩下电门,瞬间感到一股无形的力量将我按在座椅上。米其林 PILOT SPORT EV 轮胎牢牢抓住地面,车身异常稳定,但胸腔中的心跳却加速至极限,耳边回荡着模拟 V8 发动机的轰鸣声,仿佛驾驶的是一辆燃油性能车。
查看测试仪,0-100km/h 仅用时 3.03 秒,略高于官方的 2.78 秒,但仍令人震撼。更令人惊喜的是后段加速,80-120km/h 仅需 1.51 秒。在直道末端,车速达到 205km/h 时,风噪控制得相当出色,中控屏依然清晰显示赛道轨迹。此时,我突然明白雷军为何称其为“年轻人的 Dream Car”。在日常道路上,这种动力储备几乎无处施展,只有在赛道上才能真正展现其威力。
在通过 T3 弯道时,我特意松开了电门,车身的跟随性出乎意料地好。尽管采用前轮转向,但整个车身仿佛一块铁板般灵动旋转,座椅侧翼的气囊瞬间鼓起,提供卓越的侧向支撑,远超我之前驾驶的 Model 3 Performance。底盘调校也十分出色,方向盘能清晰传递路面的颠簸,但座椅过滤了大部分震动,这种“该有的路感不少,不该有的震动没有”的设计,确实不像是初次尝试跨界造车的作品。
连续跑了三圈后,新鲜感逐渐转变为自信。在 T9 弯道前重刹车时,脚感突然变得有些软,仪表盘弹出“制动系统温度过高”的警告。我没有太在意,毕竟过去开家用车下赛道也常遇到这种情况,心想再坚持两圈完成 0-400 米测试即可。第四圈过 T6 弯时,刹车踏板突然下沉,伴随着刺耳的磨铁声,老周在一旁大声喊道:“别踩了!刹车片要没了!”
我赶紧松开油门,依靠动能回收减速,车身擦着路肩滑过弯道,后背不由得冒出了冷汗。回到维修区下车检查,前轮刹车盘已泛出蓝紫色,触摸时热得让人不敢触碰。后来查阅小米官方回应才得知,这辆车使用的是 NAO 摩擦片,旨在平衡静音和能耗,根本不适合赛道上的频繁重刹——就像让穿皮鞋的人去跑马拉松,不坏才怪。
休息半小时后重新上路,这次我特意控制了油门。放慢速度后,我注意到更多细节:方向盘握感非常舒适,右侧的驾驶模式按键盲操作也不会出错;高通 8295 芯片确实流畅,切歌调空调都没有延迟,但菜单需要精准点按,过弯时操作确实有些分心。不过,“小爱同学”表现不错,一声令下“调低后视镜,打开运动声浪”,两个指令同时执行,这辆车家互联的底子确实扎实。
最后一圈跑完,0-400 米成绩为 10.87 秒,尾速达到 205.61km/h。收拾设备时,老周突然提到:“堂主上次撞墙,就是在跑了 5 圈半后。” 我看着刹车盘上的磨损痕迹,顿时明白了这辆车的特性:它拥有赛道级的加速和操控性能,但本质上仍是一辆家用车。原厂刹车片无法承受激进驾驶,电子刹车的热衰减也来得突然,普通驾驶者容易掉以轻心。
回程的高速上,我启用了 NOA 辅助驾驶系统,车辆应对加塞的情况比我还从容。突然感到一种割裂感:这辆车既能让你在赛道上体验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也能在高速公路上为你提供轻松的驾驶体验。但那些被 2.78 秒破百吸引的年轻人,应先看看我刹车盘上的教训——性能的确出色,但需要了解其边界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