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汽车座椅制造商雷卡罗的破产申请文件静静躺在柏林地方法院的办公桌上——这家曾为宝马、兰博基尼生产座椅的百年企业,如今成为德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凋零的最新注脚。
与此同时,万里之外的中国宁德时代工厂里,每4.5秒就下线一块动力电池,它们即将装进宝马新一代电动车型。这一退一进间,全球汽车供应链的权力天平正轰然倾斜。

宁德时代总部大厦
2024年上半年,德国年收入超1000万欧元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破产数量同比激增超60%,20家工厂永久关闭。曾为奔驰供货的百年企业雷卡罗轰然倒下,点燃了行业警报。
行业整体利润率从三年前的5%暴跌至不足1%,部分企业卖零件不如开便利店赚钱。产能利用率仅71.7%,近2万名工人被迫离开岗位。
美国对汽车零部件加征25%关税,重创依赖出口的德国企业;而电动汽车转型使传统内燃机零件需求锐减,专家预测到2030年德国汽车供应链岗位将再减7万个。
更致命的是本土市场的崩塌:2024年德国电动车销量暴跌36.8%,奔驰、保时捷相继推迟电动化目标,大众甚至考虑关闭比利时电动车工厂。当车企自顾不暇,零部件订单取消潮让供应商雪上加霜。
与德国的颓势形成刺眼对比的,是中国零部件企业的狂飙突进:
2024年全球零部件前十强中,七席首次被中国企业占据;四家中国企业新晋百强,而德日美三国五年内共流失11家上榜企业。
2019-2024年间,中国上榜企业累计营收增长139%,而德国同期增速仅为个位数。2024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突破5.2万亿元,新能源部件占比飙升至45%。
宁德时代神行电池实现10分钟充电400公里,地平线征程6芯片算力达560TOPS,叫板国际巨头。在决定未来的固态电池、碳纤维轻量化等赛道,中国专利申请量已超德国三倍。
当德国企业还在为“是否关闭内燃机产线”争论时,中国已建成覆盖电池材料、电芯到回收的全产业链。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全球占比67%,仅宁德时代就独占37%。德国采埃孚CEO柯皓哲无奈承认:“电动传动装置生产线被迫闲置,但我们必须继续投入”。
长三角产业集群内,一家电池壳体工厂的转型缩影震撼业界——引入7200吨压铸机后,零件成本降40%,生产周期从3天压缩到3小时。而德国同行因能源价格高企,同样零件成本高出28%。
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42%,为零部件企业提供天然试验场。德国却于2023年底突然取消电动车补贴,导致市场急剧萎缩。更致命的是,博世等巨头研发投入占比达12%,却因本土车企订单不足难获回报。
德国供应商正绝望自救:博世启动30个电动项目,大陆集团分拆业务谋求上市。但战略摇摆让它们陷入“既要保燃油车利润,又怕错过电动机遇”的两难。
反观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攻势:
宁德时代德国工厂产能14GWh,直供宝马、大众
均胜电子收购德国PREH,斩获智能座舱核心技术
比亚迪在巴西建全球最大电动车基地,辐射美洲
当德国汉诺威的工程师们拆解一辆中国电动轿车时,他们发现76%的零部件印着中文标识——这个曾以“VDA标准”统治全球汽车供应链的国家,正目睹自己的技术王冠滑落。
“未来五到八年,中国市场份额必然超越德国!”《慕尼黑信使报》的预判背后,是一场关于产业灵魂的深层变革:当电动化浪潮卷走旧时代的护城河,唯有拥抱变革的勇者才能执掌新赛道的权杖。德国供应商的困境不是终局,而是全球汽车产业权力重构的序幕。